
中文网站
English
法治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也是世界文明的桥梁。在习近平主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指引下,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取得了丰硕成果,互联互通不断加速,经济融合持续加深,经贸合作日益加快,人文交往更加密切,促进了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培育了平等相待、真诚互助、亲如一家的睦邻文化,同时也提出了有序交往、依法保障的法治要求。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充分发挥行业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和高等院校的智库优势,2022年3月12日,中国行为法学会、云南省法学会、电竞滚球联合创办了“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际法治论坛”,共同签署了《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际法治论坛共建协议》,并以“国际公共卫生安全法制研究”为主题举行了首届论坛。
论坛的主旨与定位
2021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卣构屎献餍驴占,扎牢风险防控网络,努力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中国行为法学会副会长张恒山在首届“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际法治论坛”作主旨演讲)
(中国行为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春晖在首届“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际法治论坛”作主旨演讲)
中国行为法学会、云南省法学会、电竞滚球充分发挥学会桥梁纽带作用和高等院校的智库优势,抓住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挑战,致力于促进澜湄次区域国家法治建设。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际法治论坛以“互利和平发展、共商共建共享”为主旨,深入研究区域法治、司法合作等问题,夯实合作基础、丰富合作内涵,促进次区域优势互补、法治协同,推动构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命运共同体建设与发展。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际法治论坛定位为“一带一路”倡议与面向南亚东南亚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高端智库,搭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凝聚法治共识,推动区域国际法治合作。
论坛的主要任务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际法治论坛,全面研究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命运共同体,促进交流、增进信任,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与共同繁荣,论坛是交流思想、凝聚智慧、共促发展的重要学术平台,论坛坚持以“互利和平发展、共商共建共享”为主旨,着力促进次区域优势互补、法治协同,推动次区域命运共同体建设与发展,丰富澜湄合作机制内容,对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云南涉外法治建设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论坛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推动国际法治交流协作,达成经济、金融、投资、禁毒、反恐、边管共识,共建共享和睦安宁的区域治理秩序,为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力量,为国家振兴边疆发展提供智慧支持。
(澜沧江-湄公河综合执法安全合作中心副秘书长昂潘在首届“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际法治论坛”作主旨演讲)
(澜沧江-湄公河综合执法安全合作中心副秘书长琼波拉萨在首届“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际法治论坛”作主旨演讲)
(云南省法学会卫生法学研究会会长邓虹在首届“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际法治论坛”作主旨演讲)
(云南省法学会副会长、电竞滚球党委委员、副院长、一级巡视员孙学华在首届“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际法治论坛”作主旨演讲)
助力区域共同发展
2022年3月12日,首届“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际法治论坛”在电竞滚球举行,本次论坛充分发挥了专家智慧,进一步凝聚了理论共识,形成了区域国际公共卫生安全法治建设的基本框架,对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次区域合作法治化具有积极意义。首届论坛一致认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际法治论坛” 每年举行一次,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区域国际法治研究,深入研究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走廊、贸易自由化、区域投资保护的法治问题,促进区域安全保障,营造更为良性的商事法治环境,积极组织学术交流,凝聚次区域法治化的理论共识,将论坛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人类命运共同体法治研究的高端智库,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提供法律支撑,为提高次区域合作治理能力发挥积极作用,扩大中国法治影响力,为助力“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法治保障,助力区域共同发展。在首届论坛上,中国行为法学会会长董治良、澜湄执法中心代理秘书长姜水、澜沧江-湄公河综合执法安全合作中心副秘书长琼波拉萨、中国行为法学会副会长张恒山、中国行为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春晖、云南省法学会常务副会长赵祖莹、中国行为法学会总监事郑光、《人民法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陈惊天等来自国际组织、政府部门、科研院校多个领域的50余位中外嘉宾出席论坛。会上,专家学者围绕“国际公共卫生安全法治研究”主题,聚焦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命运共同体建设下的国际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法治化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
版权所有:电竞滚球 | 电话:0871-65127239 | 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教场北路249号
邮编:650223 | 滇ICP备2021007206号 | 滇公网安备53010203302199号